“先天下之憂而憂,後天下之樂而樂”,這是我們從小就耳熟能詳的名句,它的作者就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、政治家、軍事家、文學家范仲淹。

 

俗話說,富貴不過三代,但是范仲淹家族,卻興旺了八百多年。這一切皆因其無我無私,起心動念總為大眾利益著想。

 

范仲淹家境貧寒,從小養成的節儉習慣,即使到了他功成名就後,依然保持清苦儉約的生活。即使是身為宰相後,早餐也都是鹹菜就粥。

 

范仲淹有四個兒子。宰相之子,絕對是官二代了,可是他嚴厲要求子女不可藉他之名搞特權。在這種嚴厲的教育下,

 

他的子女都品德高潔,為世人所誇讚。

 

四個兒子長大後,均德才兼備,分別官至宰相、公卿、侍郎,范家代代子孫也都賢達顯貴,綿延至今已超過八百多年了,蘇州一帶范氏後人依然興旺。

 

一個封建時代的官僚,為什麼能讓福澤惠及近千年的子孫後代呢?有許多人都將這些歸功於范仲淹臨終前留給子孫的這一則:

 

《范文正公家訓百字銘》

孝道當竭力,忠勇表丹誠;

兄弟互相助,慈悲無過境。

勤讀聖賢書,尊師如重親;

禮義勿疏狂,遜讓敦睦鄰。

敬長與懷幼,憐恤孤寡貧;

謙恭尚廉潔,絕戒驕傲情。

字紙莫亂廢,須報五榖恩;

作事循天理,博愛惜生靈。

處世行八德,修身率祖神;

兒孫堅心守,成家種義根。

 

其實家訓只是范公對其一生為人處世的簡要總結,對於子孫後代的影響,主要還是源於他真實的身教。

 

在此,特摘兩則范仲淹以身“說法”的小故事。

 

范仲淹的母親去世後,按當時風俗,他曾請風水先生來看看他給母親選擇的墓地,風水先生說,他母親的葬處是“絕地”,

 

他家會斷子絕孫,勸他遷移。范公說:“既然是絕地,就不應讓別人來承受這樣的壞運氣,我寧願自己承受;如果我該絕後,

 

就是遷墳又有什麼用呢?”

 

最終沒有遷移,但范公不僅沒絕後,而且後世子孫人丁興旺。

 

范仲淹還在相位時,有人告訴他蘇州有一個著名的風水寶地——南園,勸他把南園買下來做住宅,以利後代人做大官。

 

范仲淹說,一家人發達,不如讓大家都發達,那才是大富貴。

 

於是他花錢買下南園,創辦了“蘇州書院”,為國家培養人才。

 

結果,將近一千年來,這書院出現了將近四百位進士,八十幾位狀元。

 

范仲淹善心為大眾謀福利,其功德是無法估量的,而上天所回報給他的,是子子孫孫的福祿,

 

是范仲淹當時所付出的幾十倍、幾百倍,是范仲淹毫無利己之心,播下的善種,八百多年來不斷地開花結果,無意之中為子孫萬代謀福利,

 

成為捨己為公的典範,倍受世人的敬仰讚頌。

 

於公,他一心為國先天下之憂而憂 ; 於私,他犧牲自己利益他人;這才是惠及子孫,福祉不絕,乃至淑世經國,德披萬民的模範啊!

 

(網路文章)

原文由老黃說事 發表于歷史2016-10-28 
原文網址:
https://kknews.cc/history/2avrvxg.html

 

arrow
arrow

    紅日記 R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